2017-12-30 10:17 湖北公务员考试 https://hb.huatu.com/ 文章来源:未知
对国内电视节目来说,如果说前两年是大伙围观明星们吃喝玩乐带孩子的“娱乐霸屏时代”,那么今年无疑可以称之为“文化年”。日前有媒体盘点指出,从年初的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《朗读者》,到眼下正在热播的《国家宝藏》《见字如面》,乃至前一段引发热议的电视理论片《社会主义“有点潮”》,看似严肃的文化、理论类题材,接连受到观众推崇,“几乎承包了一年的行业热点”,这样的“清流变主流”现象,值得行业内外共同思考。
倘若到视频网站上看看《朗读者》《国家宝藏》上不停滚动的弹幕,就很容易发现有相当一部分“90后”“00后”深夜都在等待节目更新,或是看到触动之处打出“泪目”的字样。这或许可以提醒综艺节目的制作者纠正一种偏见,即只有大牌明星才能带动收视率和流量。参照近年一些“大制作”电影遭遇的票房“滑铁卢”,不难发现随着观众对一些炒作者的套路越来越熟悉,鉴赏能力不断提高,大家对明星的号召力的接纳程度日渐理性,而那些严肃、小众的文化题材,如果用心制作,同样会赢得包括看似兴趣爱好上热衷非主流文化的年轻人认可。
何为用心?在笔者看来,严肃的电视综艺题材要吸引观众,首要的是触及人心。很多人推崇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不止惊叹选手的现场表现,更重要的是通过诗句讲解唤醒了沉睡的文化基因,在观看节目时瞬间触发情感,形成共鸣。而乍听严肃枯燥的《社会主义“有点潮”》,则充分抓住了乌托邦、《共产党宣言》、南湖红船、中国梦这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,但未必深入了解的关键词,进而做多维度阐释解读,这比起一些政治课堂上的照本宣科,显然更引人入胜。这些或情感,或兴趣的“点”,都是人心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节目成功的关键。
其次是打通。一个国家的文化也好,道路制度也好,都是在有选择的传承和积淀中演化的。今天的人们之所以会好奇“过往”,一定是关注那些融入血脉的东西,就像《朗读者》读的是前人的文字,抒发的却是朗读人现世的情感。类似的,在《国家宝藏》节目里,人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、技艺的博大精深,更看到了这些“传统”对今天的深远影响,由是才能更加惊叹、震撼。用“过去”来观照“现在”,将“现在”与“过去”合理对接起来,这样的节目才让人更加动容。
最后是创新。文化类节目要传达的思想、情感、理念,终归要通过一定形式来实现。如何让观众更易直观理解和接受,是重要的考验。在《国家宝藏》《社会主义“有点潮”》等节目里,我们看到的创新不止在光影技术的运用,更在于节目的丰富层次。摒弃跟风套路,依据节目内容,以适合的方式演绎展现,这样的创新才会让人耳目一新,才是名副其实的匠心之作。凡此种种尝试,节目看起来当然有意思,自然也就很有意义。
公告啥时候出?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冲刺资料领取?